(摘自—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科技委)
2025年4月29日,“上海2050: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与更新战略”研讨会暨“第七届智慧城市与绿色交通发展”论坛在上海市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活动上同济大学教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合华作题为《上海2050: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与更新战略》报告。报告提出未来上海城市建设与更新目标是为人民城市“赋慧”,核心理念聚焦于“韧性、智能、绿色、人文”品质,共同构建智慧上海。战略任务包括形成“1+1+6”重大方向:1个立体规划(智慧城市空间立体规划利用),1个支撑平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平台),6个关键子系统(城市建筑、综合立体交通、地下空间、水系统、能源供配、生态环保),初步提出34项重大科技专项,各专项围绕2030年、2035年和2050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重大任务设想。
“智慧”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引领个人与社会走向繁荣的首要美德,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完善自我的恒久不变追求,因此“智慧城市”可视作为当今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与最高目标。物质→生命→智能→智慧是人类从产生到社会蓬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此人民城市遵循赋生、赋智与赋慧的城市发展路径。
立足于对哲学和心理学视域下“人类智慧品质”这一多结构、多维度统一体的理解,城市等复杂巨型工程系统的智慧品质聚焦韧性-智能-绿色-人文品质提升。韧性是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应对突发灾险与极端情况时应始终保持城市核心功能的稳定运行;智能是智慧城市的技术要求,力求打造“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自控制–自组织–自学习”的城市智能体;绿色是智慧城市的时代责任,城市的建设与更新应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文是智慧城市的服务初心,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上海要打造人民城市的实践地,“智慧”理念的践行将是最直接有效的着力点——基于自主可控的生成式数字底座与城市各子系统的高效互联互通,实现“韧性、智能、绿色、人文。
建议成立上海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打造战略实施平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协作网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研究、工程项目和标准落地。同时,注重完善重大工程项目“预研-建造-运维”体系,重塑预研究工作机制,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和政策。此外,中心还计划加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吸引国际人才,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以提升上海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立未来的标准化推广模式路径。聚焦城市建设与更新中的关键痛点与重大挑战,坚持以“智慧”理念为价值引领的原则,通过系统思维布局城市建设与更新的关键子系统,积极推进各子系统中的重大工程专项落地,并运用数字底座赋能,配套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长效保障,确保相关标准落地,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