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首页 > 新闻资讯

要“大力发展多业态低空经济”

2025-05-22

(摘自 2025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发展低空经济,既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制度性红利、注入强大动能,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技术落地、市场拓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赛道”。2025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多业态低空经济”。西安航空、航天、雷达、监视、航电、飞控、材料等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如何进一步将航空航天产业优势、千年古都文化优势转化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范式,在物流、文旅、工业等领域大显身手,是落实“西部示范、西安先行”重要使命任务的重要抓手。


首先,加速构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条,塑造企业发展新格局。低空经济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构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条是企业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也是企业突破传统竞争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是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共进。加快构建涵盖上游技术研发与核心部件制造、中游整机装备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服务与场景拓展等全链条环节及相关配套支撑体系的综合性低空产业体系,以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整机制造规模化、服务场景多元化为目标,重点在长续航电池、高精度导航技术、低空遥感、轻量化材料和智能驾驶、数据服务、运营保障等方面加强政策开放,为民营企业提供从制造到服务的全链条参与机会。      

二是放大航空航天产业比较优势。加速在商业航天、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研发制造、军民两用无人机生产等优势领域实现新突破,倒逼民营企业技术迭代,以技术创新筑牢企业“护城河”。      

三是发挥产业基地集聚优势。依托西安市阎良区(航空基地)、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西安航天基地等载体,吸引亿航、大疆等无人机或eVTOL整机制造企业 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对优质企业在生产备案、行政审批等方面简化程序,形成集研发、制造、运营、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带动中小微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坚持全域联动和重点场景突破,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场景应用是低空经济技术落地、市场验证和产业价值释放的核心载体,也是企业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并完成规模化复制的试验场所。因城市、农村、山区、盆地等特定飞行场景的刚性需求不同,可以促进企业在精准投送、飞控算法、续航能力、安全性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一是因地制宜细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探索并拓展“低空+”场景应用的多样化落地是关键问题,可以率先推行“低空+旅游”、广泛应用“低空+物流”、加速跑通“低空+城市管理”、提前布局“低空+交通”,并细分“低空+生产作业”“低空+公共服务”“低空+航空消费”等场景应用,支持民营企业锚定细分领域的技术和场景红利,塑造技术与模式上的差异化优势。      

二是以产业基金为场景应用发力重点。可以制定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配套政策,对航拍测绘、农林植保、航空文旅、物流运输等低空经济重点应用场景项目,企业年度营收在合格线以上的,按实际收入比例给予奖励扶持,对获得民用航空器适航“三大通行证”并在西安经营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是加大无人机场景应用力度。鼓励无人机研发制造、维护测试等领域的企业融入西安“低空+”场景创新,加快建立覆盖旅游、商贸、教育、农业、媒体、消防、巡检、紧急救援等行业的无人机应用场景,形成“场景驱动生态”的良性循环。

 

再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畅通企业科技转化新通道。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精准对接、高效协同,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链式思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链主企业”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坚持“政府组织创新、高校原始创新、企业集成创新”三位一体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新的规上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各区县、开发区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航空小镇等。      

二是加强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把握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揭榜挂帅”“慧眼行动”等专项行动,针对飞控系统与智能算法、新能源动力系统、低空通信与导航、高精度传感器、航空级芯片、轻量化材料、适航认证体系等 “卡脖子”薄弱环节,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      

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建“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融合新模式。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第四,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力度,营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环境。发展低空经济依赖于基础设施、空间、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用能等多项要素协同保障。畅通要素流动通道、完善要素保障措施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网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积极争取西安作为低空通感网络组网启动全国试点,布局谋划地方性低空通感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方案。加快推进5G-A应用示范、卫星通信创新应用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测试场和eVTOL及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枢纽起降场。      

二是加快组建低空经济人才队伍。支持西安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及职业院校开设贯通各学历层次的低空经济相关课程,加大对政企校产教融合、共培共育低空经济人才的支持力度。发挥秦创原服务人才成长的作用,深化“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企业+职业院校”等协同引才育才模式。

三是探索推进空域管理改革。积极争取西安作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协调建立低空飞行联合审批机制。探索商业和消费无人机融合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建立城市无人机物流配送规范和标准流程,完善各行业低空航行管理办法和标准

 


© 2025 西安智佰荟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2025066302号-1